
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广袤乡村是华夏文明的“根”与“魂”,滋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衍传承、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精神追求。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途径,文化振兴作为精神基础更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振兴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从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着力,以文兴农、塑形铸魂,推动村民从“鼓腰包”到“富头脑”的深刻质变,助力文明乡村竞相绽放。
完善基础设施,以文惠民。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要优化乡村文化资源配置,以功能齐全、渠道通畅、形式灵活、维护有效为要求,深入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村村通、农家书屋、特色村史馆等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健身广场等文体综合阵地作用,动员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移风易俗,以文化民。去粗取精、弘扬新风,一是要深化党建引领,建立村规民约。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公开,制定符合村情村况的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推广宣传、监督维护,形成“人人讲文明、家家树新风”的社会氛围。二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儿女、好婆媳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让崇德向善、立信守正、勤俭节约、忠孝传家蔚然成风。
丰富精神生活,以文育民。畅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渠道,创新文化形式、增添文化内涵,以出彩的活动内容充实人、影响人、培育人。一方面,要积极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大力实施“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程,输送弘扬社会正能量、符合乡村发展主题、群众喜文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凝聚乡贤能人、培育本土文化,让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创造群众乐于参与的乡土文艺活动,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文艺演出队”。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广场舞比赛等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艺品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如春雨,润物无声,沁人心脾。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之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注重过程导向、措施有力,提振村民精气神,孕育社会新风尚,就定能谱写文明乡村新篇章。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曾超群赴双峰县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2025年省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基层文联骨干专题培训班在双峰举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双峰县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王文红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王文红主持召开2025年双峰县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
“娄超”燃动双峰:以球会友 “足”够精彩
“娄超”双峰“第二现场”:大屏前的观赛热
图集 | “娄超”燃动双峰
下载APP
分享到